王参将被押到李向东面前,终于崩溃:“李头领明鉴,我确实是奉命来行刺的。”
“为何?”李向东问道。
“因为朝廷认为你聚众谋反,必须除之而后快。”王参将低声道,“但将军杨定国认为此举过于残暴,命我先行试探。”
李向东点头:“我明白了。你且回去告诉杨定国,我李向东愿意为朝廷效力,修缮水道,造福百姓。但若朝廷真心为民,就应承认归雄县自治权,不再派兵围剿。”
次日,王参将被礼送回朝廷军营。杨定国亲自为他准备食物和干粮:“回去告诉你们皇帝,我杨定国佩服李向东的胆识和智慧。若朝廷能善待归雄县百姓,我愿收兵。”
一月后,京城传来圣旨:朝廷承认归雄县自治权,但需每年缴纳三万石粮食;同时,任命李向东为水利都督,负责疏通青崖峡水道。
消息传到归雄县,百姓们欢欣鼓舞。然而,李向东却忧心忡忡:“朝廷虽承认我们自治,但每年三万石粮食,相当于全县一半收成。这是变相压榨啊!”
沈砚之沉思道:“主簿何不借此机会,向朝廷提出真正兴修水利的条件?”
李向东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我准备上书朝廷,要求拨付专款和物资,同时派遣水利专家协助。”
然而,朝廷的回应却令人失望:同意派遣两名水利官员协助,但钱粮概不拨付,只减免归雄县三年赋税。
“朝廷这是敷衍了事!”李向东愤怒地说。
此时,杨定国派人送来一封信:“李兄,朝廷不诚,但我仍愿助你一臂之力。我已请旨,派河间郡工匠协助修缮水道,所需钱粮由我军后勤处拨付。”
李向东读完信,沉思良久:“杨定国这是何意?”
沈砚之道:“他可能也看不惯朝廷的腐败,想借机建立自己的功业。”
“不管他动机如何,这是件好事。”李向东决定道,“接受他的援助,但保持警惕。”
杨定国的援助很快到位。三十名工匠带着专业工具和图纸来到归雄县,与李向东带来的乡老们共同研究水道方案。
然而,工程一开始就遇到阻力。当地一些大户人家不愿让出土地,更有一些官员暗中阻挠,克扣朝廷拨付的物资。
“主簿,这是本月物资清单,只有三成到位。”顺子气愤地递上一张纸。
李向东眉头紧锁:“看来朝廷根本没有诚意。杨定国虽然答应支援,但他的军费也有限。这样下去,工程难以完成。”
沈砚之沉思片刻:“主簿,我有一策。”
“请讲。”
“我们可以组织百姓,用改良水车灌溉农田,同时收集雨水。这样即便水道工程受阻,也能保证来年收成。”
李向东眼睛一亮:“好主意!柱子,你带人去铁匠铺,再打造二十架改良水车。顺子,你去组织百姓,准备开垦梯田。”
就这样,归雄县百姓一边等待朝廷物资,一边自力更生,改良农具,开垦梯田。李向东还派出人员,到周边州县购买粮食种子,准备扩大种植。
一月后,杨定国亲自来到归雄县视察工程进展。
“李兄,这水道方案还需修改。”杨定国看着图纸,提出几处建议,“若按此方案,不仅可防洪,还能引水灌溉,一举两得。”
李向东惊讶于杨定国的专业见解:“杨将军精通水利?”
杨定国苦笑:“我祖籍关中,家中世代为水利官。只是朝中派系倾轧,我不愿卷入,才主动请缨边陲。”
李向东恍然大悟:“难怪将军对水利如此了解。”
两人彻夜长谈,从水利工程到朝政弊端,再到民间疾苦。杨定国被李向东的见识和抱负所折服,决定全力支持他。
“李兄,我有个想法。”杨定国突然说,“不如我们联手上书朝廷,请求设立‘青崖水利司’,由你任主管,我派兵保护。如此,既能为朝廷效力,又能保归雄县自治。”
李向东思考片刻,点头同意:“此计甚妙。既能减少朝廷猜忌,又能获得实际支持。”
两人联名上书,详细陈述青崖峡水道的重要性,以及设立水利司的建议。出乎意料的是,不到一个月,朝廷就批准了这一请求,还拨付了专项资金和物资。
原来,杨定国在朝中威望极高,加上李向东详尽的工程方案和为民请命的言辞,终于打动了皇帝。
工程全面展开后,归雄县面貌日新月异。新开的水道既可防洪,又可灌溉,周边荒地变成了肥沃良田。李向东还引入轮作制,使土地得以休养,产量大增。
一年后,归雄县不仅粮食自给自足,还能支援周边州县。李向东的名声也随之传遍天下,成为百姓心中的“水利圣人“。
三年后,青崖峡水道工程全面竣工。竣工当天,归雄县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。
杨定国亲自前来祝贺,带来了朝廷的诏书:封李向东为“水利总督“,赐爵“归雄伯“,允许归雄县世代自治,免除赋税。
“李兄,恭喜你啊!”杨定国举杯祝贺。
李向东微笑:“这份荣耀属于归雄县所有百姓。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,就没有今天的成就。”
典礼结束后,李向东邀请杨定国参观水道工程。他们沿着新开的水道前行,李向东详细介绍着每一处设计。
“主簿真是奇才。”杨定国赞叹道,“这种分流设计既能防洪,又不影响农田灌溉,实在巧妙。”
李向东谦虚道:“这离不开杨将军的专业指导。若非你提点,我可能至今还在摸索。”
两人来到一处观测点,俯瞰整个归雄县。只见水道如一条银带环绕山脚,农田阡陌纵横,村庄炊烟袅袅。
“李兄,你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,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治国之道。”杨定国感慨道,“朝廷官员只知收税征兵,却不知水利才是民生之本。”
李向东沉思道: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治国如治水,需疏堵结合,方能长治久安。”
杨定国点头:“李兄所言极是。归雄县的成功经验,值得朝廷借鉴。”
就在此时,一名信使匆匆赶来:“将军,京城急报!”
杨定国打开信函,面色凝重:“边关告急,北方的柔然部落大举南下。”
李向东皱眉:“柔然人不是已经与朝廷签订和约了吗?”
“和约已成过去。”杨定国叹息,“新帝登基,朝中重臣主张武力解决边患。我已经接到命令,三日后率军出征。”
李向东沉思片刻:“将军此去,需谨慎行事。北方草原广袤,柔然骑兵骁勇,不可轻敌。”
杨定国点头:“我明白。李兄,若有需要,可随时派人与我联系。归雄县的民兵训练有素,若边境吃紧,或许能派上用场。”
李向东沉思片刻,突然说:“将军,我有个建议。归雄县与柔然接壤的飞瀑地区,有一处险要,易守难攻。若在那里设伏,可有效阻止柔然骑兵南下。”
杨定国眼睛一亮:“此计甚妙!李兄可愿随军出征,助我谋划?”
李向东摇头:“我留在归雄县更合适。这里的水道刚刚建成,需要维护;百姓刚刚过上安定生活,需要守护。不过,我可以派沈砚之随将军前去,他熟读兵书,足智多谋。”